書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憂樂每相親。
芳菲三月,沉浸書香。“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為了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3月12日,東莞外國語學校王成蓮名師工作室進行第5次集中研修,開展跨學科為主題的讀書分享會,以書為媒,構筑思維激蕩、智慧交融的學習平臺,助力教師團隊在交流共享中走向卓越。
書香裊裊,其樂融融
趙慧敏老師分享了《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與實施》一書,她主要講了理論基礎和案例分析兩個方面的內容。重點講了跨學科學習設計的原則,即確保語文學科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科之間的關聯(lián),營造真實的學習情境,以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她提到這次讀書分享讓她對跨學科語文學習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學習方式。它不僅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語文知識,還可以培養(yǎng)我們的綜合素質。她相信在未來的學習中,會繼續(xù)受益于這種學習方式,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
鐘麗萍老師分享了《跨學科學習: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一書,她主要講了聚焦主題選擇、目標設計、實施方式、成果總結反思及跨學科教師發(fā)展等重要問題。重點分享了案例“低碳生活我能行”以及自己對六年級語文跨學科課程設計的初步思考。通過六上小說單元中的《橋》這篇課文去挖掘出主題為“我的橋梁我做主”。將語文、數(shù)學、科學、美術等學科有機融合,讓學生在語文中閱讀橋梁故事、在數(shù)學中計算橋梁承重、在科學課中探究橋梁結構,動手制作橋梁模型、在美術課程中去,讓學生將設計的橋梁通過手抄報的形式來進行展覽。希望學生能通過理論與實踐去感受橋梁的魅力,培養(yǎng)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她深知跨學科學習是未來教育發(fā)展的重要方向,需要不斷學習,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升跨學科教學設計的能力。同時,也要加強與其他學科教師的合作,共同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豐富、更有意義的學習體驗。

劉青老師這次分享的是由吳忠豪和薛法根主編的《跨學科學習》,本書以新課標的六大任務群為基礎,以跨學科為目標設計的課程,每一章課程設計結構清晰,對于我們一線教師是非常實用的設計,每一篇設計都能以部編教材為藍本開展豐富多樣的課程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把不同學科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能力;同時劉青老師還重點分享了本書中跨學科學習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課程,讓我們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可以與不同學科結合之后碰撞出新的傳承方式。

過湘老師分享了《50個工具玩轉項目式學習》這本書,她談到項目式學習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實踐價值,深受教育界的青睞。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們往往會遇到諸多挑戰(zhàn)和難題。而《50個工具玩轉項目式學習》這本書,正是為了解決這些難題而應運而生的。它精心構思了兩大篇章,第一篇章深入剖析了項目式思維的內涵和特點,引導教師們學會如何系統(tǒng)性地思考問題,從全局視角出發(fā),把握項目的整體方向和目標。第二篇章則是本書的重頭戲,它提供了五大階段的實用工具和方法。從立項組隊階段的角色設定和任務分配,到計劃籌備階段的詳細規(guī)劃和資源準備;從項目實施階段的具體執(zhí)行和過程監(jiān)控,到復盤結項階段的成果展示和經(jīng)驗總結;甚至是項目管理方面的工具和方法,這本書都進行了詳盡的介紹和闡述。
可以說,這本書是一本真正的實戰(zhàn)寶典。它不僅提供了豐富的工具和方法,還通過具體的案例和實踐經(jīng)驗,讓教師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運用這些工具和方法。

鄧璐老師分享的《太空探索“家”》一書,提供了一個完整的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案例。該書以太空探索為主題,詳細呈現(xiàn)了從課標解讀、大概念提取,到驅動性問題設計、項目方案實施及成果產出的全過程,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和實踐項目化學習。本書所介紹的項目通過全校推廣、年級分層、學科融合、問題驅動等方式,彌補中國教育在創(chuàng)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上的短板。例如,學生繪制太空探索時間軸,分析宜居星球的可行性,設計火箭與新家園等,在實踐中建構知識,培養(yǎng)探究與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該項目依據(jù)各學科課程標準設定教學目標,以跨學科統(tǒng)籌推進學習,確保知識體系的完整性。
項目化學習強調真實情境與深度探究,我們仍需不斷探索,如提升教師素養(yǎng)、優(yōu)化課程整合、強化跨學科支持體系等。未來,我們將繼續(xù)努力,推動課堂變革,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探索與成長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真正培養(yǎng)面向未來的能力!

吳旭鳳老師分享的《項目式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造沉浸式學習體驗》這本書是巴克教育研究院的老師為廣大一線教師手把手介紹項目式學習PBL實施策略的一本很實用的工具書,值得教育工作者入手。本書系統(tǒng)性介紹了項目式教學七大實踐要素:建立課堂文化、設計與計劃、與課標對應、管理教學活動、評估學生的學習、搭建學習支架、參與和指導,以及核心項目要素:復盤反思。
項目式學習就是邊做邊學。不足為奇,項目式教學也是如此。項目式教學除了學科知識和技能外,學生還需要成功素養(yǎng),如協(xié)作能力、(口頭、書面和視覺化的)溝通表達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項目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應對自身生活和所處世界的挑戰(zhàn)的責任感。運用項目式學習的學生,正在養(yǎng)成這些能力和品質。

周穎老師與大家分享了《跨學科主題學習是什么?怎么做?》的讀后心得。2022 年義務教育課標帶來了新要求,專門新增“跨學科主題學習”板塊,且規(guī)定要用不少于 10%的課時去落實。這一變革意義重大,意味著教學不能再局限于單科知識的傳授。這本書恰好成為指引前路的明燈,它巧妙運用大量生動案例,將深奧理論通俗化。閱讀時,周老師深受觸動,意識到跨學科學習絕非簡單拼湊,而是強調深度整合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知識、方法,圍繞主題開啟綜合學習之旅,關鍵要把握好跨學科、主題、學習這三個要點。
基于以上閱讀心得,結合五年級下學期的學科要求與特點,周老師構思了五下以語文學科為主導的跨學科主題學習課程,主題是“探秘春夏,學科交響”,包含了“三階段、六任務”:設觀察、創(chuàng)作、整合傳播等階段,含文學導讀、節(jié)氣詩詞、美食節(jié)等任務。她表示會與團隊在實踐操作中不斷修改、完善,從而達到最優(yōu)的教學效果。

暢享經(jīng)驗,啟迪智慧
張君老師總結強調:要有問題驅動,解決生活中的真實的問題是實施項目學習的內生動力,項目架構是跨學科學習活動走向深度的基礎。他以解鎖餃子背后的文化密碼為例,引領學生探究關于餃子的諸多疑問;以餃子之名,探秘不同地域的風俗,領悟蘊含其中的文化;以餃子之名,與歷史對話,與名人對話,與世界對話,與未來對話。闡述了師生從問題出發(fā),探究,閱讀,思考,發(fā)現(xiàn),交流,表達,呈現(xiàn)了完整跨學科學習歷程。

凝練總結,展望新程
王成蓮老師在總結中熱情致謝,贊賞老師們克服困難,除去浮華,潛心研讀,特別肯定分享內容"既有撥云見日的理論高度,又有潤物無聲的實踐溫度"。她明確下一步研究要求:以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根基,進行跨學科教學設計,強調教學實踐要落地,要有成果意識。她以"獨行快,眾行遠"勉勵團隊,期盼青年教師攜手并進,讓教育理想在共研共進中落地生花。

每本書都別有天地,別有日月星辰。本次工作室的閱讀分享活動圓滿落下帷幕,但教師們閱讀的腳步永不停歇,始終與書同行,在氤氳的書香滋養(yǎng)生命,提升專業(yè),奔赴教育教學的美好未來。

撰稿:朱雅艷
初審:王成蓮
復審:魏德才、周穎
終審:黃志良